查看原文
其他

征集 | 闪电传真:私密空间中的公共性

展览“慢进?我们如何共处(详情请点击此处)作为一种短暂的现实,试图通过支持长周期的本土工作,从时间维度延展关系并且鼓励各种共处的模式。展览所激发的项目将会像生命有机体,在展览之外延续自身的活力。艺术家施昀佑受到邀请进行研究并创作新委任作品,他与另外两位实践者朱建林和张涵露一起发起了“闪电传真机”这个客房空间计划。


在三个月展览期间,他们将举办一系列工作坊,邀请参与者将与艺术家进行四次讨论,共同使用客房空间,透过练习「如何待客」,来发展每一个人独特与人建立连结的方式与话语系统,以及如何以各种私人和公共空间作为创造对话的场域


——————

第一次工作坊将于2019年12月17日于时代美术馆开展,并对所有感兴趣的公众开放:


 时间  12月17日,19:00 - 21:00

 主题  私密的公共性

 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主展厅“公开课”教室


工作坊内容:

1. 参与者彼此认识与介绍,艺术家的工作经验介绍;

2. 一些跨度在私人与公共空间的案例分享,包括纽约的移民博物馆(Tenement Museum)、印尼雅加达的Forum Lenteng、台湾的热线以及广州的双溪别墅;

3. 关于闪电传真机。

————————


同时,我们希望征集6位对公共空间或与人连结有兴趣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全程工作坊。如果你——
  • 曾经尝试与身边朋友针对艺文或公共议题进行组织与讨论工作;

  • 或是对筹划放映活动、策划或是公共教育活动有兴趣者;

  • 又或是对与人产生连结,或对广州城市文化有兴趣并且有意愿与外地访客分享。

  • 同时有意全程参与工作坊。

请于2019年12月16日前提交以下资料,发送至 shihyunyu@gmail.com

1. 基本资料(姓名、电话、毕业学校、目前职业)

2. 我们列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也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的,希望也能通过问答的过程与你交流:

- 请问你怎么看待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边界?

- 如何在私领域创造公共性? 

- 如果你有一个自己参与或经营的公共空间,你希望它是怎样气质,又是怎样的人来参与呢? 


工作坊日程


第一次:2019.12.17,主题:私密的公共性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展厅“公开课”教室 
嘉宾:施昀佑,朱建林

第二次:2020.1.12,主题:待客之道 
地点:闪电传真机(市二宫地铁站附近)
嘉宾:张涵露,朱建林

第三次:2020.1,主题:主客之间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展厅“公开课”教室
嘉宾:张涵露,朱建林


第四次:2020.2.15/16,主题:客从何处来 
地点:闪电传真机(市二宫地铁站附近)
嘉宾:施昀佑,KC(暂定)


*以上日程或有微调,请留意时代美术馆公众号或“闪电传真机”邮箱提醒



关于“闪电传真机”


“闪电传真机”是展览“慢进?我们如何共处”(详情请点击此处)的一部分,但是不受展览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施昀佑与朱建林、张涵露自2019年9月开始使用一个位于广州地铁二号线市二宫站附近的三层楼民宅,计划把这个空间的二楼当作一间“客房”,邀请艺术或文化机构来共同使用这个空间招待外地访客,而一楼的空间则是一个“客厅”,在这个私人空间中,访客或是房东可以共同运用,作为聚会、讨论与思想凝聚的地点。在二楼房间中有一台传真机,任何住过这个客房的访客,都在离开后可以固定藉此与这个空间进行对话。而这个空间也因此命名为“闪电传真机”。


提出客房的这个概念,是艺术家试图回应广州的待客传统,并同时针对当下生活中日渐减少的公共语境作出回应,因此艺术家提出这个空间计划,是希望透过这样的工作方法,重新连结身边的社群,企图在私密空间中创造一种公共性,也试着藉着这样的行动,让自己持续保持与外界的连结与交流。


工作坊将贯穿展览期间三个月,参与者将与艺术家进行四次讨论。这个工作坊中,我们想邀请参与者基于这样的共学过程,以“闪电传真机”作为一个载体来邀请一位客人,共同使用这个空间并且发生对话;透过练习「如何待客」,来发展每一个人独特与人建立连结的方式与话语系统,以及如何以各种私人和公共空间作为创造对话的场域。同时也希望参与者能提出对闪电传真机工作方法的修正,同时修正自己在生活中打造公共空间的方案。而我们在这样提出的连结概念不一定带有特定的议题性,可能是一种基本的需求,一种情感或是本能,而这也是这个空间本身的目的。

施昀佑(与张涵露、朱建林合作),《闪电传真机》,2019-

一个客房空间、传真机、档案柜

作品由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年展览“慢进?我们如何共处”委任创作,该展览由比利安娜·思瑞克策划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关于工作坊嘉宾


施昀佑的作品经常使用不同的形式探索社会共同记忆,而相对于一种对抗的姿态,施昀佑更倾向于使用一种共存或渗透的手法来探索这中间的模煳地带。


张涵露是一名写作者、策展人和编辑,她出生并生活于上海,对艺术的公共性感兴趣。


朱建林是生活在广州的艺术家。对个人与机构/社会机制间的暧昧关系有长期窥探欲,热衷于推动自组织与社群联结,并乐此不疲。



 

推 荐 项 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